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制造大片》|好莱坞电影是怎么赚钱的?

爱德华·爱普斯坦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好莱坞电影是怎么赚钱的?

跨时空对话:“苏州片”——指16到18世纪在苏州制作的伪古书画。

核心书摘:

《制造大片》这本书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与全貌。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,就是谈生意的艺术。大制作要赚大钱,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,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业务:电玩、原声带、连锁速食的搭售商品、主题游乐园的游戏项目。片厂在意的或许是大导演、大明星、大制作、奥斯卡,但是,片厂的母公司争的却是隐形的市场:有线电视、付费电视、数码衍生品等。被誉为“好莱坞的百科全书”《制造大片》将揭秘一个真实的电影现场。

关于作者:

爱德华·杰·爱普斯坦,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,多家常春藤大学政治学教师,多年的研究经历让他善于拨开事件表面的层层迷雾,探求掩藏其下的真相。他写的《制造大片》这本书被誉为“好莱坞的百科全书”,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和全貌。

学什么:

1、谁塑造了好莱坞的神话?

2、在好莱坞拍电影究竟是怎么赚钱的?

一、好莱坞的崛起之路

首先,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:好莱坞的崛起之路。

要了解好莱坞的发家史,就得从二十世纪初那些电影院小老板讲起。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的生意人,在别的地方发了财,又误打误撞地做成了自己的片厂。其中“派拉蒙”的创始人阿道夫·朱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。

朱克是匈牙利的犹太人。1889年,他才16岁,就来到美国纽约讨生活,以皮毛生意起家,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朱克很快发现,纽约的娱乐生意要比皮毛生意好做得多。当时美国街头盛行一种叫“动态画”的项目,玩家只要把几枚硬币投进一台手摇机器,就可以自己动手摇机器,打出动态的影像来欣赏,这就是电影的前身,传到中国后叫“拉洋片”。那时候的纽约新移民中有很多文盲,他们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不用文字的新玩法。当时投资一台机器,每年都会有上百个铜板的进账。朱克立马停了皮毛店,大举投资这个项目。

但好景不长,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当,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。朱克又转移了阵地,瞄上了“五分钟影院”生意。这是些小型影院,入场费只有五分钱,物廉价美。影院安排放映师帮着摇机器,省了观众手摇的环节,而且多位观众可以同时观看。朱克通过借贷,迅速扩充了好几家影院,集结成所谓的院线。之所以叫院线,是因为影院老板跟片商租来片子后,在多家影院同时播放,这样就产生了规模经济,票房多出好几倍来。他们把各影院播放场次的间隔安排得很紧,一家影院在放第一卷片盘了,最后一卷还在另一家影院放映。影院老板就安排快递小哥侯在门口,片盘一放映完就骑上单车,赶紧送到另外一家影院接着放映。

在院线扩展后,朱克又瞄上了片商这个环节的利润。他和另外几家影院老板一起成立交易所,自己当片商,把电影发行给其它影院。再到后来,朱克发现影片片源太紧张了,自己没办法拿到最新最好的片源,干脆就自己拍起了电影。一开始,他把片厂设在美国东部地区,但很快就发现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:专利。

摄影机和放映机这些设备都是爱迪生发明的,专利也掌握在他手里。爱迪生创办了一家公司出售机器,还通过合同绑定“柯达胶片”,只许柯达把拍摄用的底片卖给买爱迪生机器的片商,被称为爱迪生托拉斯公司。这几家新生的电影公司为了省钱,就用别人家的机器和底片,动不动就被爱迪生托拉斯的律师抓到,告上法庭。要知道,爱迪生托拉斯的成员都是盎格鲁·撒克逊商人(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人),在当时的美国政府很有影响力。而新兴的独立片商大多由犹太商移民经营,属于边缘人群,自然在诉讼中讨不到什么好处。

持续不断的诉讼压力逼得这些新生电影公司无处藏身,只能搬到极为偏僻的地方。最后朱克相中了洛杉矶市西11公里处的好莱坞,把旗下的影院、交易所、拍片设施都迁到这里,成立了派拉蒙影业公司。同一时期环球影业、福克斯、华纳兄弟、米高梅、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这些同病相怜的兄弟也搬来了,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好莱坞自此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。

朱克这样的创业者赶上了“时代的风口”,之后几十年电影行业蓬勃发展。这六家片厂不但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影院,还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影片资源。朱克他们利用这一优势,随意操纵影片的首演地点、时间、档期等,好让影院的票房收入更高。那个时候影院的首轮放映期长达好几个月,集中安排在自家的影院里,直到人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,其它小影院才有机会上映。六家片厂尽享近水楼台之利,盈利极为丰厚。

除了控制住下游发行环节,几大片厂还想方设法控制住上游制作环节,为此弄出了“电影工厂”的作业模式。摄影棚用长长一排弧光灯打出看不到阴影的强光,机器帮忙模拟刮风、下雨、飘雪等气候变化,在室内游泳池翻搅出海上风浪,在露天片厂里模拟出异国风情,这就大大提高了拍片效率,降低拍片成本。1947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拍了一部冒险片《三个火枪手》,背景设在十七世纪的法国,但整部影片都是在“米高梅”自家的摄影棚和露天片厂里摄制的。

在这些电影工厂里,设备24小时工作,摄影师、化妆师、录音师等职员也可以24小时待命。一部影片往往一个月就能搞定,如果是质量要求较低的B级片,时间会控制得更短。就连广受观众欢迎的大明星们,片厂也用“合约机制”牢牢地捏在手里。影星合约一般签7年,在这7年里,大明星就是片厂的“资产”,片厂派给他们的角色一定要接,要他们出席的宣传也得配合,发言时该说些什么、拍照时姿势该怎么摆,和谁闹些花边新闻,都得听片厂的。不乖乖听话,再大的明星都会被停职留薪。当年著名影星拉娜·特纳因为不想接一个角色,结果被“米高梅”无情雪藏,最后不得不低头屈服,乖乖地接下了那个角色。而且,这些影星的报酬也给得非常低,当时最风光的男影星克拉克·盖博,平均每部片子拿到的报酬不到10万美金,和当时平均每部片子160万美元的纯收入相比,真的是低得可怜。

这些片厂就这样疯狂吸金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以1947年为例,六家片厂总共制作了近五百部电影,仅北美票房的收入就高达11亿美金,爬上美国零售业的第三名,仅次于杂货店和汽车销售。其中片厂的纯收入总计约9.5亿,超过了总票房的86%,也就是说,一部片子的14%就可以涵盖影片整体的拍摄费用、参与人员的薪酬以及宣传发行费用,这真是门赚钱的生意!

对美国影业来说,1948年是个转折点,行业进入到一个无可挽回、天翻地覆的剧变当口。当时美苏关系急剧恶化,美国众议院成立反美调查委员会,要极力揪出共产党颠覆美国的阴谋,好莱坞被锁定为最大的箭靶。很多剧作家、演员、导演接到委员会的传票接受审讯,一时间整个行业风声鹤唳。与此同时,美国司法部发难,指控片厂违反了反托拉斯法案(反垄断法),矛头直指派拉蒙影业。当年5月,美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决,要求派拉蒙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影院放映的业务。派拉蒙影业被迫卖掉旗下的院线,另外五家巨头也无一幸免,这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行业的生态。雪上加霜的是,这一时期电视行业勃然兴起,又给了传统的影业一记重击。影业大亨们哀叹:好日子到头了,原来的玩法再也玩不下去了!

二、电影业还能赚钱吗?

接下来,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:电影业还能赚钱吗?

全球电影行业的玩法被彻底颠覆了。虽然好莱坞片厂的摄影棚、露天片厂都还安在,但城头变换大王旗,那些影业巨头们已经悄悄换了主人。今天,哥伦比亚影业隶属于索尼公司,华纳兄弟片厂的正主变成了“时代华纳”,福克斯片厂并入了澳洲“新闻集团”,环球片厂则被通用电气收入囊中,派拉蒙归于“维亚康姆国际”的口袋,而后起之秀迪士尼动画片厂则蜕变为一家“地道的全服务娱乐集团”,集影视制作、有线网络、主题乐园、豪华邮轮等业务为一体。

与此同时,电影行业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剧变。进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,但制作成本却越来越高。就算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,2003年的拍片成本也比1947年增加了16倍以上。而且片厂对明星的控制权越来越弱,明星有了精明世故的经纪人帮衬,彻底挣脱了片厂的掌握,要价也越来越高。一位当红影星拍一部片子的报酬可以达到八位数美金,而且还要参与项目分红。电影界的高管们哀叹:“今天的片厂所推出的院线片,几乎没有一部是能赚钱的。”不过电影业当然还有扭转乾坤的赚钱妙招,不然我们怎么还能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呢?

我们先从影院的赚钱逻辑谈起吧。影院赚的是什么钱呢?在老片场时代,影院靠票房就活得很滋润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看电影,影院盖得富丽堂皇,而且都是大厅,一场可以坐几千名观众,规模效应明显。但后来美国对300人以上的大厅设置了重重限制,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,多厅影院开始崛起,而且大部分掌握在了连锁影院手里,赚钱的逻辑也变了。

现在的影院有三类收入:第一类是“电影放映业”,也就是帮片厂放电影,但票房收入大部分得还给电影发行商。一般来说发行商和影院是这样谈的,影片发行前两个礼拜的票房收入,影院能分到20%-30%;之后抽成比例逐步增加,每多一个礼拜就多10%,等到第四个或第五个礼拜,票房收入差不多全部归影院所有,但这时影片的热度早就过去了,来看的观众已经寥寥无几了。第二类是“广告业”,影院可以对外发售正片放映前的广告时间。一般来说,影院会把每一场次留出二十分钟空挡,当做广告时间段出售,这块的获利相当可观。比如“可口可乐”在美国连锁影院一间放映厅投放的广告,就高达数万美元。第三类是“小吃业”,也就是影院里卖的爆米花、汽水和其它零嘴儿,收入全归影院所有。

在这三块收入中,小吃业是影院最大的利润来源,尤其是爆米花的利润更为可观。这种小食边际利润高达90%,毕竟小小一堆玉米粒就可以爆出一大堆。而且,甜丝丝的爆米花会让人口干,想喝汽水,间接也会带动汽水这一高利润产品的销售。一名影院的高级主管就让工作人员在爆米花配料里多放一把糖,这是连锁多厅电影院赚钱的秘密。电影院老板说:“干我们这行的,其实就是想方设法把观众带到小吃部,被带到爆米花摊前的人越多,你赚的钱就越多。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影院的爆米花最香最甜了。还有,影院里每个座位都加装了杯架,目的就是让观众更方便地喝饮料,从而让小吃部卖出更多的观影套餐。影院从业人员一致认为,这种杯架是“有声电影发明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。”

为了卖出更多的爆米花,影院会表现得颇为势利,他们不管影片的评分怎么样,但一定得叫座,要吸引足够的人流量。片厂看重影片的得分、影评报道,他们希望影院能给自己的影片安排更大更好的放映厅,安排更多更好的时段;但影院要谨慎得多,一般会在小厅里,或一般的时段试映,效果好了再放到大厅、好时段,同时密切关注人流量的变化,一旦有减少趋势立马调整,就是这么残酷。哪怕是创下票房新纪录的大片,比如说《哥斯拉》,等到流量降低后也会被立马换到小厅,绝无谈判的余地。

除了人流量,影院也会考虑不同人群购买爆米花和可乐的概率。像青少年,尤其是那些男孩儿们,就是影院最钟爱的人群。这类人群有个观影特点,偏爱动作,不爱对白,打得热血沸腾才是好片子。这些片子会针对暑假档,为孩子们量身定做。2002年《谍影重重》上映后,“环球”公司发现片子里的动作场面不够火爆,对男孩儿们的吸引力不够,于是片厂在影院的施压下,让导演道格·里曼把剧组叫回来,到巴黎补拍桥上对决、大火燃烧等场景,还用计算机做出来五层楼房的枪火大战,换掉片中近20分钟需要动脑筋的片段,这才达到了“暑假强档”的要求,有资格在各影院占据最好的排片时段。

这是影院的赚钱逻辑,那么片厂又是怎么赚钱的呢?时代华纳前总裁史蒂夫·罗斯指出:“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电影生意,还是知识产权的生意。”现在电影拍出来后,先在连锁影院上映几个礼拜,然后是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授权,放到连锁录像带租售店去卖,放到电视台、网络视频播放平台放映,还有很多衍生产品。不管是《星际迷航》、《侏罗纪公园》的形象手办,还是《白雪公主》、《灰姑娘》等衍生出的迪士尼主题公园,都可以一卖再卖,层层获利。如果说原来的电影是一锤子买卖,那么现在的电影就是一只下金蛋的老母鸡,不停地献上更大更多的金蛋。

与此同时,影片的分化开始加剧,“强者愈强”的马太效应开始凸显,多部影片迈入了“十亿美元俱乐部”。1994年迪士尼制作的《狮子王》是俱乐部的开山鼻祖,而在1999-2004年之间,《哈利波特》、《魔戒》、《蜘蛛侠》、《星球大战》、《海底总动员》、《加勒比海盗》多部影片也先后加入。其中大导演乔治·卢卡斯制作的《星球大战》系列作品,光产品授权收入就不止30亿美元,而乔布斯虽然自己没拍电影,但他和其他人共创“皮克斯动画”,五部影片营收累计超过20亿美金,把“皮克斯”的市值拉升到了37亿美金的新高度。可以说,知识产权为影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蓝海战场!

三、一部影片的新鲜出炉

接下来,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:一部影片的新鲜出炉。

维亚康姆公司的前总裁萨默·雷石东说过:“没有内容,有线电视、无线电视、录像带连锁店等就沦为一文不值的废物。我这里说的内容,就是电影,内容才是王道。”电影是一门虚假的艺术,它制造出一幕幕假象,却能吸引大批观众入场,看得又哭又笑。那么,这套虚假艺术是怎么炮制出来的呢?

电影的诞生首先得有一个“点子”。美国编剧协会名下有五千个付费会员,两千名经纪人,几千名导演、制片人、片厂主管,各个都在寻找拍片的灵感。这些灵感初步通过后,制片人就会出马,想方设法把点子变成一部合格的剧本。这个过程并不容易,往往要花好多钱反复打磨,修改又修改,每次都改得面目全非。像“华纳兄弟”为了创作出《超人》剧本,就耗掉了整整十年的光阴。

剧本搞定了,制片人得四处联系,找到合适的导演和影星,影星往往会保留剧本的修改权,又是一番解释、讨论、争吵、妥协、修改。等剧本、导演和影星到位了,剧本才能递到片厂进行最终评审。相关部门“互不相让,彼此叫骂,相看两厌”,项目就在一轮轮的争吵、怒骂、妥协中艰难推进,直到最后片厂亮起放行绿灯,真正的拍片工作才算正式开始。

此时影片制作单位会另行组成公司,开始进行前期准备。这个准备期往往需要九个月之久,公司要雇佣数以百计的临时工作人员,包括演员、美术设计、技术人员、搭景人员、司机、厨师、私人助理等,全部到位后才开始正式拍摄。

一旦拍摄开始,摄制组就得争分夺秒,因为每一天片厂的耗资不菲。2003年数据显示,好莱坞片厂拍电影的每日费用为十六万五千美元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明星、导演、技术人员都是有档期的,一旦合同期到了,按照合同规定人家是可以随时拍拍屁股走人的。这就需要导演、副导演做好计划,把一批临时组起来的“散兵游勇”凝聚起来,快速出活儿。

剧组会分为第一工作组、第二工作组。第一工作组拍摄的镜头需要主角露面,主要围绕着大明星拍摄,导演带着副导演、摄影指导、美术指导、剪辑师、录音师在现场盯着,一个镜头往往要拍摄多次,直到各方面满意为止。一天结束后,大家得一起进放映间看当天拍好但还没剪辑的“毛片”,发现问题抓紧时间安排“补拍”。与此同时,第二工作组的导演负责拍摄特技替身、群演的镜头,以及没有演员的场景,比如风景、人流、车流等。有时为了控制开支,制片人会把第二工作组没拍到的几幕戏给删掉。当初在拍《哥斯拉》时,制作人就删掉了十多处用来推动“角色发展”的戏,目的就是为了省钱。

大部分片厂会在3-5个月完成拍摄工作,然后后期制作团队登场了。计算机绘图公司利用数据库里的数据,做出来一些场景,再和前期拍摄的底片合成起来。这不是一个小工程,因为现在的动作片、灾难片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动画,预算甚至会超过主摄影的预算。还有音效,很多时候也需要另外配音,甚至从音效数据库里去截取。比如鸡尾酒会时的背景音,一堆人在嘈杂地说说笑笑,声音就是临时演员在录音间里配上去的,业内人通俗地称之为“哇啦哇啦团”。还有电影配乐,也是这时进行制作。所有这些原材料都齐了,剪辑师出马,像做拼图一样进行剪辑,把这些点点滴滴、琐碎繁杂的原材料组合成一部精彩纷呈的影片。到了这时,所有的“假”元素如变魔术一般,一下子就变成了让我们身临其境、荡气回肠的银幕故事。

这就是电影艺术的奇妙之处。艺术是相通的,任何一门艺术,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都是由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的。只要把这些细节做到位,再繁复的艺术也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。明朝末期江南盛行的苏州片,就靠这样的机制做成了一大产业。

“苏州片”是指16到18世纪在苏州制作的伪古书画,以青绿山水或工笔人物为多,敷色浓整,务求工致,往往托名李思训、李昭道、赵伯驹等前朝名家,做工极为精致,几近真品。所谓“古董自来多赝,而吴中尤甚,文士皆借以糊口”,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情形。

当时的苏州画匠采取作坊化的工作流程,从业者多居住在苏州的山塘街、桃花坞、专诸巷等市坊里弄,具有一定的书画基础,甚至师从名家。各画师分工明确,有人负责起稿定型,有人负责线条皴[cūn]染,有人擅长画人物,有人擅长树石,有人善于建筑,还有人负责跋文题写、伪造钤[qián]印、作旧装潢等,大家各司其职、分工合作,衔接得非常顺畅。

因为专业分工明确,效率越来越高,作伪的周期也越来越短。钱泳《履园丛话》曾提到,专巷一钦姓家族,善作伪书画,“有真迹一经其眼,数日后必有一幅。字则双勾廓填,画则模仿酷肖,虽专门书画者,一时难能。”基本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。

“苏州片”这个行当能发展起来,和当时国内外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。一方面,明朝中叶之后,经济发达,新兴的富商阶层追求风雅。对他们来说,书画既是一种交易方式,或以画换物,或以画抵押,也可以用来日常应酬、攀附权贵、打开进阶之门,这就是“雅贿”。这些富商阶层的追潮逐流带动了明代书画市场的繁荣。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市场的影响,以日韩为主的“汉文化圈”及追捧“中国风”的欧洲,都是明清假画的重要市场。当时日本曾输入大量中国书画,其中就包括数量可观的“苏州片”;而朝鲜使节则通过受赠、购买等方法,将大量的苏州片携回了朝鲜;欧洲也未能幸免“假画”的侵入,如奥地利安布列斯堡收藏的16世纪的山水立轴,查洛纳收藏的《断桥残雪》版画,就是典型的苏州片。

有意思的是,伪画也有伪画的价值。明代的伪作,到乾嘉时代已成珍品,不仅堂而皇之地被纳入乾隆的收藏,甚至作为昂贵的贺礼,充斥于各个名门宅邸之间。而且,苏州片的风格也遗传到了清代的宫廷绘画上,当时的画坛学院派提倡画作色彩要干净、明亮,人物造型要清晰明确,这些风格都可以在苏州片中找到渊源。所以说,流水线作业对艺术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儿,艺术也可以做到批量化出炉!

结语

以上就是《制造大片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
这本书讲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史和运作模式,以及好莱坞大片是怎么炮制出来,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是怎么赚钱的。它深度揭秘电影工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,里面交织着传奇与内幕,数据与分析,光荣与梦想,奇迹与重生……

德国哲学家瓦尔特·本雅明说:“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,视听的时代,机械复制的时代,灵光消逝的时代。”好莱坞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,既机械复制,又灵光乍现,多方势力看似和谐却又相互冲突,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却又和平并存。种种表象,让我们无法看清这个大片制造者的本质。作者爱德华·杰·爱普斯坦提示说:“好莱坞的秘密本质就是金钱与权力。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,就是谈生意的艺术,要保证大制作赚大钱。除此之外,还要加上它的社会和政治氛围——权势、地位,才有办法道尽好莱坞全貌。这是一个由金钱和权力所支配的世界!”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再去影院观影,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。


相关内容:

《蛤蟆的油》|一个不愿输给别人,而不懈努力的人的故事。

《大卫·林奇》|本世纪最伟大的导演到底什么样?

《雕刻时光》|电影界的“圣经”

《世界电影史》|怕被风口甩掉怎么办?学好莱坞涅槃重生。

《吉卜力的伙伴们》|顺便把中国动画电影点评了一下。

《樱桃的滋味》|伊朗国宝级导演基阿鲁斯达米的巅峰之作。

《电影是什么?》|作者安德烈·巴赞被称为“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”。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《猎药师》|人类是如何研发新药物的?

读《孙子兵法》,品职场管理。

《人工智能的未来》|金融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赢得用户的心?
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天官书|文学与科学的对话。

本次推送:

《制造大片》|好莱坞电影是怎么赚钱的?

《创业创品牌》
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五宗世家

《红顶商人胡雪岩》(合集)

下次推送:

《商业设计》|没有设计思维何来新型组织?

《上任第一年》|想当团队领导?先了解这本书。
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李斯列传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
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


一、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。


二、找到“”品卷一族“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


三、找到公众号名称”品卷一族“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


四、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。


五、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


输入搜索的文章类别“运营”以显示与“运营”相关的内容


输入搜索的作者得到结果


六、输入搜索的人物”管仲“得到内容中提到”管仲”的文章。

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